定义
时区是地球上的区域使用同一个时间定义。以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时角)决定时间,这就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的时间有所不同(地方时)。1863年,首次使用时区的概念。通过设立一个区域的标准时间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表示方法
国际标准ISO 8601(《数据存储和交换形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的表示方法》)
只使用数字为基本格式。使用冒号":"间隔开小时、分、秒的为扩展格式。小时、分和秒都用2位数表示。
ISO 8601定义了标准的日期时间表示方法。
协调世界时
协调世界时(英语: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简称UTC)是最主要的世界时间标准,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如果时间是以协调世界时(UTC)表示,则在时间后面直接加上一个“Z”(不加空格)。“Z”是协调世界时中0时区的标志。
协调世界时是世界上调节时钟和时间的主要时间标准,它与0度经线的平太阳时相差不超过1秒,并不遵守夏令时。协调世界时是最接近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的几个替代时间系统之一。对于大多数用途来说,UTC时间被认为能与GMT时间互换,但GMT时间已不再被科学界所确定。
协调世界时(UTC)可以大致理解为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当然UTC要比GMT更加科学,不受天文观测本身缺陷的影响。有个偷懒的方法就是0时区后面加个“Z”就可以表示了。
UTC偏移量
UTC偏移量用以下形式表示:±[hh]:[mm]、±[hh][mm]、或者±[hh]。如果所在区时比协调世界时早1个小时(例如柏林冬季时间),那么时区标识应为“+01:00”、“+0100”或者直接写作“+01”。这也同上面的“Z”一样直接加在时间后面。
相当于以协调世界时为参考系,进而用时差的方式表达各地/国的时间。
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BJT),又名中国标准时间(CST),是中国大陆的标准时间,比世界协调时快八小时(即UTC+8),与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标准时间相同。
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市的地方平太阳时间(东经116°23'),而是东经120°的地方平太阳时间,二者相差约14分钟28秒。北京时间由位于中国版图几何中心位置陕西临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9台铯原子钟和2台氢原子钟组通过精密比对和计算实现报时,并通过人造卫星与世界各国授时部门进行实时比对。
国际原子时
国际原子时(英语: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是根据以下秒的定义的一种国际参照时标, 属于国际单位制。
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上通过一项决议,定义一秒为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振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其起点为世界时1958年的开始。
网络时间协议(NTP)
网络时间协议(英语:Network Time Protocol,缩写:NTP)是在数据网络潜伏时间可变的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分组交换进行时钟同步的一个网络协议,位于OSI模型的应用层。自1985年以来,NTP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互联网协议之一。NTP由特拉华大学的David L. Mills设计。 NTP意图将所有参与计算机的协调世界时(UTC)时间同步到几毫秒的误差内。它使用Marzullo算法的修改版来选择准确的时间服务器,其设计旨在减轻可变网络延迟造成的影响。NTP通常可以在公共互联网保持几十毫秒的误差,并且在理想的局域网环境中可以实现超过1毫秒的精度。不对称路由和拥塞控制可能导致100毫秒(或更高)的错误。
时制
二十四小时制
二十四小时制的规则是把每日由子夜至午夜共分为24个小时,从数字0至23(24是每日完结的午夜)。这个时间记录系统是现今全世界最常用的。 二十四小时制还是国际标准时间系统(ISO 8601)。
二十四小时制下的0点为十二小时制的12:00 AM(中午的12点是十二小时制的12:00 PM),我们可以叫它午夜或者凌晨12点。24点是次日的0点。
三十小时制
30小时制是一种以上午6时为开始的时刻表示法,没有24小时制之0点到6点,而是标记为24点至30点,这是为了对应日期进位的印象(在半夜生活的人不习惯在半夜换日期)。又用做广泛地称呼所有跨至隔日的时间制,如28小时制、36小时制等。 这种时间表示方法一般出现在日本,在广播业、天文学、深夜营业的店铺等有时会被采用。
到了(二四十小时制)晚上12点后记为(三十小时制,下同)24点,并且逐步往后一直到30点(也同时是第二天的6点)。然后和二十四小时制一起开始计时。